吉卜力公司曾經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,不僅是眾多人童年時的回憶,即使對於已經成年的人而言,也能看得津津有味。
最重要的是,這些作品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遭到淘汰,反而隨著時間積累而成為大家心中的經典動畫,擁有這樣強大創作力的宮崎駿動畫作品,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?
內容是對現實的模仿
人類以「模仿現實世界」為樂
「內容」聽起來非常抽象,但其實它就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,平常會看的 Youtube 頻道、Netflix 影集、書籍與 Podcast 等等,全都是由內容所組成的產物。
而內容又是如何產生的呢?創作者在創作內容時,有沒有遵循著某種定律,才能讓內容膾炙人口、受人喜愛?
亞里斯多德曾經分析過「內容」的產生過程,並主張「內容是由模仿現實」而來,因為模仿是人類的本能,許多人從小學習的方式便是透過「重現」來學習新的事物,因此「模仿現實」幾乎可以說是本能之一。
而經由參考現實而來的內容創作,通常也能帶給人更踏實的說服力,舉個例子,即使是影像為主的動態設計師,在調整視覺動態時,大部分也都是參考現實中會發生的物體運動,才能更有細緻感與真實感。
栩栩如生的宮崎駿食物
內容的資訊量
「主觀」與「客觀」
對於「內容的資訊量」其實依據客觀與主觀分別可分做兩個類型,「主觀資訊量」與「客觀資訊量」,前者是指人腦所接收到的資訊量,後者則是客觀測量、有所依據的資訊量。
而這邊主要想探討的,便是「主觀資訊量」帶給人的真實感受,以吉卜力所繪製的飛機,其實比現實大很多這點,宮崎駿想呈現的其實是「在腦中」飛機的大小,因為在主觀的看法裡飛機是很大的,為了具體呈現出巨大感的飛機,便將他繪製的比客觀大小還要大。
比現實更大的飛機
讓內容百看不厭的方法
打破「固定模式」
即便每個人生活的環境、所接觸到的媒介不同,但產出的內容也因為觀眾的閱聽習慣,容易流於單一。
應該要如何打破內容創作上的「固定模式」呢?首先可以在內容中加入一些「似懂非懂」的東西,這邊通常是指較意識流或象徵性的表現手法,讓閱聽者摸不著頭緒,自然可以增加新鮮感與好奇。
另一種方式便是讓創作者自己也預測不到結局,以宮崎駿來說,動畫製作其實是在前期的分鏡完成就會開始進行,所以在分鏡完成之前,其實就連導演自己也不知道作品的結局是什麼。
創作者的心象
創造出內容的重要角色
內容創作的本質其實就是創作者心理的影像,而在作者腦中最原始的影像即稱為「心象」。在心象的定義裡,可以將腦中模擬的畫面呈現出來的人,便是非常優秀的創作者。
讓內容多了原創的因素
融合「偶然」與「意料之外」,即為原創
原創的要素常常會出現在「偶然」、「重新組合」與「不同內容的拼湊」中誕生,在創作原創內容卻失去靈感的創作者,不妨試試新的內容模式、或是將不同的創作模式重新組合,或許會得到更豐富的靈感。